以青春之我,筑中华之梦。2025年7月20日,由中国侨联、全国台联、人民日报海外版、《快乐作文》杂志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五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颁奖典礼“暨2025“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作文大赛主题营开营仪式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
美国大华府地区希望中文学校波城校区学子文相涵的作文《两筐竹笋,一桌乡情》(指导老师杨芸) 获特等奖,被邀请出席了颁奖典礼和参与随后举行的为期10天的寻根夏含营活动。在颁奖典礼上文相涵同学作为海外获奖学生代表发言,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
下面是发言全文: 大家好!我是来自美国大华府地区希望中文学校的文相涵,英文名Ella Wen。这个暑假,我在北京参加了第二十五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的颁奖典礼以及优胜者夏令营。今天,能够作为海外获奖学生代表发言,我深感荣幸。在此,我要感谢大赛组委会给予我这个机会。
本届作文大赛,我选择的是第三个写作主题——故乡。当外婆那通越洋电话响起时,我并没有想到,这个电话会成为我写作的契机。当电话那头传来外婆熟悉的声音 “吃饭了没”的那一刻,这句问候就像一味灵药,瞬间唤醒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于是,我写下了在安徽林场与外公外婆共度的快乐时光。这段时光很平常,不过是日常里的采笋、做饭、围桌吃饭的场景。这些画面很平凡,但却构成了我心中最珍贵的“故乡”意象。尤其是外婆那句“吃饭了没”,跨越千山万水,是一种血脉相连的牵挂,更是等待游子归来的家的召唤。
提笔写作时,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我仿佛又闻到了雨后竹林的清香,听见雨落竹林的动人声响和灶台边那熟悉的锅碗碰撞声,看到了外婆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原来,我对故乡的思念就藏在春笋的清甜里和一家人围桌而坐的饭菜里。
身处异国,我偶尔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怅惘。但文字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得以重返记忆中的林场,重温与外婆相处的温暖时光。写作不仅是对往事的追忆,更是将这份来自土地和亲情的温度传递给更多人。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写作不仅是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未来,我将继续用文字记录中国味道,传递家的温馨。因为我知道,无论走得多远,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而将这些故事写下来,就是让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异国他乡继续生长的最好方式。
最后我想感谢“第25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组委会,特别是美国大华府地区希望中文学校的老师,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次写作机会。接下来我会更有信心继续写下去,把更多的中国故事,和目前社区、中文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写进字里行间。谢谢大家!
在当天的颁奖会上,2025“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作文大赛主题营同时宣布开营。中国侨联文化交流部副部长车壮丽向北京市侨联党组书记周景晓、北京华文学院党委书记张衍前和营员代表授营旗。2025“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作文大赛主题营共有来自缅甸、泰国、日本、阿联酋、瑞典、法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40名营员。营员们在近10天的时间里在北京华文学院开启一段充满文化探索与交流的旅程。
在夏令营期间,文相涵同学感受到深深的亲情、友情、故乡情,她表示:“参加这次寻根夏令营,让我收获颇丰。通过学习皮影,国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参观长城,故宫,国家博物院等著名景点,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与中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次夏令营的营地设立在北京,这座城市宛如一颗巨大的古树,它向世界各地蔓延出自己的枝蔓,链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青少年。我意识到,这些人也许此生只会相遇一次,因此,我格外珍惜在夏令营里的每一天。“
祝贺文相涵同学荣获作文特等奖,为希望中文学校再添荣誉!同时感谢波城校区杨芸老师的悉心指导。文相涵同学的获奖充分体现了希望中文学校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希望中文学校将一如既往,致力于海外华文教育,培养更多卓越的学子,搭建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
希望中文学校波城校区 文相涵同学供稿 希望中文学校文宣部 编辑整理